“太可惜了,要是再多種幾畝就好了。”宣威市田壩鎮土木村村民黃兆恩指著自己的三畝洋芋地有些惋惜地說道,“沒想到居然比預期的還好賣,還在地里就全部被預訂了,沒想到這‘土蛋蛋’變成了‘金蛋蛋’。”
老黃口中的“金蛋蛋”指的是土木村的一個特色產業,也是該村的主要脫貧產業——種植烏洋芋。
土木村屬于高海拔冷涼地區,距市區70多公里,轄7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全村1570戶539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64戶789人,貧困率為14.6%。早些年,土木村有8個煤井,11條煉鐵爐子,家家上礦,戶戶采煤,日子還算不錯。煤礦的大量開采導致土木村的自然生態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村民的收入一落千丈,貧窮接踵而至,年輕人只能外出務工。土木村由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也成了出名的“空心村”“留守村”,2017年被列為云南省深度貧困村。
土木村急需改變,2018年3月,市紀委監委派出四名紀檢監察干部作為駐村幫扶干部來到這里,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由于極度貧困,這里的村干部工作沒有激情,也沒有凝聚力,工作作風不嚴實。轉變村“兩委”干部的思想認識變得至關重要,通過深入的交心談心,大家達成共識,村“兩委”強了才有戰斗力,脫貧才有希望。于是,幫扶干部和村組干部一起帶頭履職擔責,一起走村串戶,挨家挨戶走訪,摸實情聽真話,用實際行動干給群眾看。一年后,土木村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建起了衛生廁所、垃圾收集池、便民服務站,還建了黨建園地、廉政文化園地,栽上了桂花樹。看到村子環境一天天好起來,村民們也紛紛投入到全村的人居環境提升中來。
“起初大家都認為這些干部就是來走走過場,都不愛搭理他們,也不配合他們。可沒想到他們真將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門口,還幫我家的危房進行了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河民說。
從一開始的干部在干、群眾在看,到后來干部群眾一起干,駐村干部與村“兩委”干部的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凝聚了信心。
用生態資源換來的幸福是短暫的,危害卻是長久的。過度依賴煤礦資源,給土木村帶來的只有各類廢棄的廠礦,帶走的卻是群眾的希望。如何重新點燃村民們對建設美好生活的斗志,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必須讓村民感受到幸福是可以奮斗出來的,結合土木村的實際,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開始嘗試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黨支部+農戶”的發展模式,主打發展種植業,成立了宣威市農鑫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號召廣大農戶積極加入合作社里來。
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土木村堅持“長短結合”的原則,大力發展烏洋芋、中藥材、辣椒種植等短效特色產業,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步伐;同時著力發展以花椒為主的長效主導產業1000畝,確保貧困群眾持續脫貧致富奔小康。截至目前,土木村共種植食用辣椒700畝,工業辣椒500畝,烏洋芋100畝,中藥材重樓、白芨、黃精100畝,這些都讓一個個農戶家庭實現了增收。去年,土木村成功實現全村脫貧出列。
“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看,一畝烏洋芋可以增收2000多元,一畝辣椒和一畝花椒均可以增收3000元,群眾的收益可以說翻了幾番。”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呂旭介紹道。
如今的土木村,村內整潔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村外村民們正忙著將地里的烏洋芋刨出來銷往外地,滿山的花椒樹上密密麻麻的果實正等著人們去采摘,一畝畝的辣椒也即將成熟,重樓、白芨、黃精長勢喜人,這一幕幕與群眾臉上的笑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土木豐收圖……(趙文)